某個夏日。
大風,7級。
海拔,1200米。
一個頭頂安全帽、身著橙色工裝的漢子,倚著山石,行走在支護排架上。
耳畔,是呼嘯的狂風。腳下,是600多米深的懸崖。
崖底奔騰的金沙江水,似是在嘲笑他的渺小。
這里是川滇交界的白鶴灘大峽谷,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,炎熱干燥,狂風肆虐,據(jù)氣象部門統(tǒng)計,每年7級以上大風超過200天。有新時代“大國重器”之稱的白鶴灘水電站,正坐落于此。
漢子人稱“柱子”,他的工作,是白鶴灘水電站高陡邊坡開挖與支護施工。
如果把水電站兩岸的山體比作雞蛋,那么邊坡就是雞蛋殼。柱子和兄弟們要做的事,就是把雞蛋殼從上到下一層層剝下來,并及時使用各種加固、支護手段,保持山體的穩(wěn)定性,為水電站攔河大壩的建設提供先決條件。
在懸崖絕壁上剝“雞蛋殼”,是一項極其艱難的技術活,尤其是白鶴灘水電站的右岸邊坡(靠近云南一側),處理寬度達1000米范圍,總開挖量1430萬立方米,支護面積43萬平方米,相當于60個足球場大小。上游側的邊坡上部為土質、下部為巖石,地形地質條件復雜,覆蓋層厚度差異大,設計方案采取削坡、支擋、坡面框格梁與錨索防護的施工方案;下游側的邊坡為逆向巖坡,開挖高度達660米、坡度陡約70度,設計方案采取表面強卸荷削坡、坡面噴錨防護、軟弱夾層使用錨索與錨筋樁鎖邊的分級分梯段處理措施。
“世界水電看中國”,在小灣、錦屏、溪洛渡等巨型水電站,高邊坡開挖施工技術已有了較為成熟的研究和運用,但工期要求相對寬松,采用傳統(tǒng)開挖方案即可滿足進度要求。但是,在白鶴灘的緊張工期下,高邊坡開挖最重要的就是快,只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竭盡所能的快,才能給后續(xù)工序提供條件和時間。所以白鶴灘水電站右岸邊坡采取快速支護、一期系統(tǒng)支護、二期錨索支護等分級、分階段處理措施,明路結合隧洞,高線出渣、中低線集渣、多出渣通道布置,既保證了施工期邊坡穩(wěn)定,又確保了施工速度。
為了創(chuàng)新形成一套白鶴灘水電站高邊坡施工方案,柱子和團隊開啟了一次又一次探索。
在工程技術部的辦公室,墻上掛著一張手繪的圖紙,上面詳細地劃分了每個開挖區(qū)的位置、高程、道路,進度明確到天、責任明確到人。柱子的電腦里,存放了無數(shù)項施工策劃方案,每一項都經歷了反復修改打磨,甚至推倒重做——改1、改2、改3……改26。
有一日,柱子完成了一項方案,興高采烈地呈交給部門主任。主任逐字看完,笑著說:“整體不錯,但還有兩處錯誤,下班后去給部門同志買個西瓜。”原來,工程技術部有個不成文的規(guī)矩——但凡方案里發(fā)現(xiàn)一個錯誤,哪怕是錯別字,責任人就要請部門吃一個西瓜;如果一個錯誤都找不出,部門主任請大家吃西瓜。
柱子明白,工程技術無小事,今天請大家吃西瓜,是為了明天剝好懸崖上的“雞蛋殼”。2013年的夏天,工程技術部每天都有各類方案出爐,大家伙每天都能吃上一個西瓜。
經過不斷的“策劃-實踐-總結-改進”,建設團隊從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下功夫,明確了“分區(qū)開挖,實現(xiàn)邊坡快速下降;分區(qū)排架,實現(xiàn)邊坡快速支護”的組織原則,創(chuàng)新形成了一套立體化明暗結合的布置體系,研發(fā)了整體式排架結構,在保證施工期邊坡安全穩(wěn)定的前提下,系統(tǒng)解決快速開挖與及時支護的難題。
“白鶴灘的夏天,大雨頻繁。每次駐點,我都要帶兩條內褲。淋濕了,換一條,接著干。”柱子頗有些不好意思地說。為了實現(xiàn)標準化、精細化的流程卡控,“黨員干部帶頭駐守制”應運而生。柱子作為黨員,主動請命,每天在邊坡支護排架上行走10公里有余,確保每一個施工面的安全質量進度受控。
半年下來,柱子在懸崖絕壁上走過的路程,超過1800公里,相當于北京到廣州的直線距離,工人們打趣地叫他“行走的柱子”。
在設計、施工、監(jiān)理各單位全體建設者的努力下,《白鶴灘水電站邊坡快速開挖與支護關鍵技術》成功應用,突破自然條件限制,達成單月開挖下降30米、季度下降80米、半年下降155米、單月開挖超80萬方的速度,創(chuàng)造了巨型水電站邊坡開挖最快紀錄。白鶴灘水電站高邊坡這個“雞蛋殼”工程,也被行業(yè)專家譽為“用鉆機和炸藥雕琢的藝術品”。
又到了值晚班的時候,柱子扒完保溫盒里的晚飯,拭去額上的汗珠,望向太陽的方向。落日余暉,灑在他身上,“中國電建”幾個字,醒目且滾燙。
在洶涌澎湃的金沙江看來,人類固然渺小,但亦偉大。
評論